509 发表于 2011-5-30 10:05:23

《道德经》全文及释义(第十四章)

《道德经》全文及释义(第十四章)视之不见名曰夷,听之不闻名曰希,搏之不得名曰微。此三者不可致诘,故混而为一。其上不皎,其下不昧,绳绳兮不可名,复归於无物,是谓无状之状,无物之象。是谓惚恍。迎之不见其首,随之不见其後。执古之道,以御今之有,能知古始,是名道纪。“视之不见名曰夷,听之不闻名曰希,搏之不得名曰微,此三者,不可致诘,故混而为一” 用眼睛看不到它这叫做“夷”,用耳朵听不到它的叫做“希”,用手摸不到它的叫做“微”,因为我们用眼睛、耳朵、身体、无法感觉到它,所以因而无法描述它的形象,茫茫然,浑然一体。“其上不皎,其下不昧。绳绳兮不可名,复归于无物”
它既不是明亮的又不是昏暗的,所以迷茫得难以形容。说其无,万物由它而形成,说其有,又不见其形。“是谓无状之状,无象之象,是谓惚恍。迎之不见其首,随之不见其后”
所以只能说它是没有形状的形状,没有物体的形象,并且把它定义为恍惚。迎着它看不到它的头,跟着它看不到它的尾。“执古之道,以御今之有。能知古始,是谓道纪”然而如果能够把握住这恒古之道,就可以驾驭现在的一切。就能了解到原始的情况,这既是道德规律。 “视之不见名曰夷,听之不闻名曰希,搏之不得名曰微”
在这里让我想到了我的母亲曾经跟我说过的一个理解含义,视而不见,听而不闻,这句话的含义也表示了做人,比如说你看到了你不想看到得一个画面,比如说别人正在做着对不起你的事情,不管是看到也好听到也罢,这些事情已经发生了,所以没必要在追究,追究可能使你更烦恼。人都想快快乐乐的,没必要自寻烦恼,把这些事情想成跟你无关即可,这样才能求得内心的清净和自在。
有的人可能认为怎么能视而不见,听而不闻那?真正能做到做的好的人又有几个那?比如说佛陀释迦摩尼故事,里面不就是告诉大家不能起憎恨心嘛~ 不要去恨别人,要懂得放下,同事如果您相信因果的话可以想成上辈子你也这样,对过他,这样就舒畅多了,人难过不开心都有自己的心定力不够。如果你的定力够别人在怎么说怎么骂说你的不好做一些不好的事情,你都不会迁怒也不会伤心难过,什么时候都是心态作怪,如果一件坏的事情你要是给想成好的那他就是好的,如果好的事情你给想成坏的那他就是坏的。所以有的时候凡是都有双面,不要只看一面,人活着不要为了一些事情而放不下,有些人失恋了非常伤心有的还殉情自杀,何必那?人能来到这个世上非常不容易,大家能相聚也是缘分,在一起都要好好相处,要懂得帮助他人,前面的几章也讲过,当你真心为别人的时候,那么别人自然也不会亏待你。
我曾经记得我想要朋友的一个工具,但是我怎么要也要不来,但是后来我懂得帮助别人等于帮助自己,我就在他困难的时候迷惑不解的时候我帮助了他,他也懂得跟我分享我不懂得他懂他在帮助我,他不懂得我懂我在帮助他,他有一个好的思路我有一个好的思路互相交换一下就是两个思路,而且可以生出来更多的思路。今天先说到这里,《道德经》国学经典道要用心去领悟真正懂得道的人是讲不出来的。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道德经》全文及释义(第十四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