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经》全文及释义(第二十三章)
《道德经》全文及释义(第二十三章)希言自然。故飘风不终朝,骤雨不终日。孰为此者?天地天地尚不能久,而况於人乎?故教从事於道者,道者同於道,德者同於德,失者同於失。同於道者,道亦乐得之;同於德者,德亦乐得之;同於失,者失亦乐得之。信不足,焉有不信焉。 “希言自然。飘风不终朝,骤雨不终日。孰为此者?” 就已自然来说吧!飙风乱刮也不到一个早晨,暴雨也下不了一整天。可是这些是谁在操作主宰那?“天地。天地尚不能久,而况于人乎!” 是天地(也就是自然)。天地都不能长久永远不变,更何况是人了!“故教从事於道者,同於道,德者,同於德,失者,同於失” 所以从事道(顺其自然)方面修炼的人,就能和道溶为一体同于道,从事于德方面修炼的人,就能和德溶为一体同于德,失去道德的人就要被抛弃。 “同於道者,道亦乐得之;同於德者,德亦乐得之;同於失者,失亦乐得之.”同于道的人,就会得到道的支持促使道能很容易接受他;同于德的人,就会得到德德支持也促使德能很容易的接受他;失去道德的人,就会得到失去道德人接受他(同时也会遭到道德的惩罚)。“信不足焉,有不信焉.”诚信不足的人,人民自然就不会相信他。(只有人们心中真正的接受大自然,这样才会真正的了解它,应用它,也是为什么有的人打坐要到环境好的地方有的人为什么可以天人合一了。) 胜在有道的晋文公 晋文公帮助周襄王安定了王室,周襄王为了奖励晋文公,决定赐给晋文公四座城池,就是黄河北岸的阳樊、温、原和俪于。然而,在周襄王赐予的四个城邑中,原邑的老百姓由于受首领原伯贯的欺骗,不愿意归顺晋国,晋文公就起兵前去用武力征服。晋文公同大将赵衰一起来到原邑城下,只见原邑城池森严壁垒。原邑的守军和老百姓因为听说晋国在收归阳樊时把阳樊的老百姓全部都杀了,就又恐惧又憎恨晋军,共同发誓死守原邑。赵衰见此情景,就对晋文公说:“原国的老百姓之所以不愿意归顺我们晋国,是因为我们与他们之间没有往来,他们不知道您是有道的国君,国君如果能够取信于原邑的老百姓,那么,原邑就会不攻自破,自然就会归顺我们了。”晋文公就采纳了赵衰的建议,与原邑的人约定,晋军攻城只用三天,攻不下城池,并会自动解围,不影响老百姓的生活和生产。同时,晋文公还向自己的士兵宣布:只围城三天,只需准备三天的口粮。到了第三天,原邑的老百姓跑出来向晋军报告,说:“城中已经得知晋军并未屠杀阳樊的老百姓,并且知道晋文公如此照顾老百姓,准备明天晚上偷偷打开城门,欢迎晋军进城。”晋军将领得知这一消息后,就要求晋文公等一等再撤兵,等明天拿下城池。晋文公坚决不同意,说:“我已经发出了只围城三天的命令,现在如果不按时撤兵,就是失信于军,失信于民。即使我们得到城池,而失去了老百姓的信任,那就得不偿失了。” 第二天天一亮,晋文公就下达了撤退的命令。晋军立即解除了对原邑的包围。 原邑的老百姓见此情景,都说:“晋侯宁失城不失信,真是一位有道之君。”老百姓便纷纷在城墙上插上降旗,有的还跑出城来追随晋军,原邑的首领原伯贯想阻止也阻止不了,晋军退了不到三十里,原邑就派人来投降了。晋文公就让军队原地不动,自己单车进入原城接受归顺。老百姓见此,更是欢欣鼓舞。原伯贯来见晋文公时,晋文公也仍以王公卿士的礼节相待,又委任他为原地大夫,兼领阳樊。然后,即班师回晋。这次收复原地的行动,使晋文公在民众中的威信更加高大起来 高山流水遇知音俞伯牙从小就酷爱音乐,他的老师成连曾带着他到东海的蓬莱山,领略大自然的壮美神奇,使他从中悟出了音乐的真谛。他弹起琴来,琴声优美动听,犹如高山流水一般。虽然,有许多人赞美他的琴艺,但他却认为一直没有遇到真正能听懂他琴声的人。他一直在寻觅自己的知音
有一年,俞伯牙奉晋王之命出使楚国。八月十五那天,他乘船来到了汉阳江口。遇风浪,停泊在一座小山下。晚上,风浪渐渐平息了下来,云开月出,景色十分迷人。望着空中的一轮明月,俞伯牙琴兴大发,拿出随身带来的琴,专心致志地弹了起来。他弹了一曲又一曲,正当他完全沉醉在优美的琴声之中的时候,猛然看到一个人在岸边一动不动地站着。俞伯牙吃了一惊,手下用力,“啪”的一声,琴弦被拨断了一根。俞伯牙正在猜测岸边的人为何而来,就听到那个人大声地对他说:“先生,您不要疑心,我是个打柴的,回家晚了,走到这里听到您在弹琴,觉得琴声绝妙,不由得站在这里听了起来。”
俞伯牙借着月光仔细一看,那个人身旁放着一担干柴,果然是个打柴的人。俞伯牙心想:一个打柴的樵夫,怎么会听懂我的琴呢?于是他就问:“你既然懂得琴声,那就请你说说看,我弹的是一首什么曲子?”
听了俞伯牙的问话,那打柴的人笑着回答:“先生,您刚才弹的是孔子赞叹弟子颜回的曲谱,只可惜,您弹到第四句的时候,琴弦断了。”
打柴人的回答一点不错,俞伯牙不禁大喜,忙邀请他上船来细谈。那打柴人看到俞伯牙弹的琴,便说:“这是瑶琴,!相传是伏羲氏造的。”接着他又把这瑶琴的来历说了出来。听了打柴人的这番讲述,俞伯牙心中不由得暗暗佩服。接着俞伯牙又为打柴人弹了几曲,请他辨识其中之意。当他弹奏的琴声雄壮高亢的时候,打柴人说:“这琴声,表达了高山的雄伟气势。”当琴声变得清新流畅时,打柴人说:“这后弹的琴声,表达的是无尽的流水。”
俞伯牙听了不禁惊喜万分,自己用琴声表达的心意,过去没人能听得懂,而眼前的这个樵夫,竟然听得明明白白。没想到,在这野岭之下,竟遇到自己久久寻觅不到的知音,于是他问明打柴人名叫钟子期,和他喝起酒来。俩人越谈越投机,相见恨晚,结拜为兄弟。约定来年的中秋再到这里相会。
和钟子期洒泪而别后第二年中秋,俞伯牙如约来到了汉阳江口,可是他等啊等啊,怎么也不见钟子期来赴约,于是他便弹起琴来召唤这位知音,可是又过了好久,还是不见人来。第二天,俞伯牙向一位老人打听钟子期的下落,老人告诉他,钟子期已不幸染病去世了。临终前,他留下遗言,要把坟墓修在江边,到八月十五相会时,好听俞伯牙的琴声。
听了老人的话,俞伯牙万分悲痛,他来到钟子期的坟前,凄楚地弹起了古曲《高山流水》。弹罢,他挑断了琴弦,长叹了一声,把心爱的瑶琴在青石上摔了个粉碎。他悲伤地说:我唯一的知音已不在人世了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