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经》全文及释义(第三十三章)
《道德经》全文及释义(第三十三章)知人者智,自知者明。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知足者富。强行者有志。不失其所者久。死而不亡者寿。“知人者智,自知者明。”了解他人的人,只能算是聪明。能够了解自己的人,才算是真正的有智慧。
“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
“知足者富。强行者有志。”
能够知足而淡泊财物的人才能算是真正的富有。能够自强不息的人才能算是有志气。
“不失其所者久。死而不亡者寿。”不失“道”顺其自然的人才能够长久,而能够真正死而不忙者才算是真正的长寿。
说到死而不亡,国外有很多用科学去研究如何长寿,咱们中国其实在古代很久以前就已经知道这个方法了,古代“老子”“孔子”“孟子”“庄子”等等都能说是死而不忙,因为他们都活在咱们心中。现代有伟大的“毛主席”“雷锋”等。其实有些东西只要是顺其自然去做,即使你不想得到的没有要求得到的,也会顺其自然的到你身边。而且你不会把他看的太重。这也是得“道”人的智慧。
财的奴隶财产的拥有是为了享用,而守财奴的爱好却只是占有钱财,却不去使用,试想一下,他们和贫民相比,好在哪里呢?古希腊哲学家狄瑞纳的生活清贫但很幸福,而守财奴过的却是乞丐的日子。伊索指给人们看的那个埋藏财宝的人,就很能说明这个问题。这个不幸的人有一笔钱舍不得用,埋在地下了,他的心仿佛也埋了进去,他不需要其它消遣打发时光,唯一的快乐就是想那笔财富。他认为钱财只有越想才越有价值,因而也就越舍不得花。他总怕钱财被人偷走,吃不好,睡不安,没事总在那转悠,日子一久被一盗墓贼发现,这人料想此地肯定有宝物,于是不做声不做气地把它盗走了。第二天早晨,守财奴发现钱财不翼而飞,顿时捶胸顿足,嚎啕大哭,痛不欲生。一个过路人问他为何哭得如此伤心,他抽泣着回答:“有人偷了我的财宝。”“你的财宝,埋在哪里被偷走的?”“就在这块石头旁边。”“嗨,现在是什么日子,难道还是兵荒马乱的年月?你干嘛把财宝埋得这么远?当初你把它放在自己的保险柜里岂不是太平无事?况且随时取用也方便呀。”“随时取用?上帝啊!难道我用得着贪图这一丁点方便?你没听说过,用钱容易赚取难吗?我是从不动它一指头的。”过路人笑了:“既然你从不动这笔钱,那你就在这里埋一块石头,把这块石头当作你原来的钱财,因为这对你来说是一样的。”这个人就不懂得顺其自然,结果成了钱的奴隶,钱财是身外之物,可以去利用它但是不可以被他所控制顺其自然,只要走的路对早晚是会成功的。移
山
传说很早以前,在冀州的南面、河阳的北面有两座大山,一座叫太行山,一座叫王屋山,山高万丈,方圆有七百里。在山的北面,住着一位叫愚公的老汉,年纪快九十岁了。他家的大门,正对着这两座大山,出门办事得绕着走,很不方便。愚公下定决心要把这两座大山挖掉。有一天,他召集了全家老小,对他们说:”这两座大山,挡住了我们的出路,咱们大家一起努力,把它挖掉,开出一条直通豫州的大道,你们看好不好?”大家都很赞同,只有他的妻子提出了疑问。她说:”像太行、王屋这么高大的山,挖出来的那些石头、泥土往哪里送呢?”大家说:”这好办,把泥土、石块扔到渤海边上就行了!再多也不愁没地方堆。”第二天天刚亮,愚公就带领全家老小开始挖山。他的邻居是个寡妇,她有一个七八岁的小儿子,刚刚换完奶牙,也蹦蹦跳跳地前来帮忙。大家干得很起劲,一年四季很少回家休息。黄河边上住着一个老汉,这人很精明,人们管他叫智叟。他看到愚公他们一年到头,辛辛苦苦地挖山运土不止,觉得很可笑,就去劝告愚公:”你这个人可真傻,这么大岁数了,还能活几天?用尽你的力气,也拔不了山上的几根草,怎么能搬动这么大的山呢?”愚公深深地叹口气说:”我看你这人自以为聪明,其实是顽固不化,还不如寡妇和小孩呢!不错,我是老了,活不几年了。可是,我死了还有儿子,儿子又生孙子,孙子又生儿子;子子孙孙,世世代代,一直传下去,是无穷无尽的。可是这两座山却不会再长高了,我们为什么不能把它们挖平呢! ”听了这些话,那个自以为聪明的智叟,再也无话可说了。山神知道了这件事,害怕愚公一直挖下去,就去向上帝报告。老愚公的精神把上帝感动了,他就派两个大力神下凡,把两座大山背走,一座放到朔方东边,一座放到雍州南边。从此以后,冀州的南面,汉水的北面,就没有高山阻挡了。寓意:只要有顽强的毅力,坚定的决心,坚持不懈,奋斗不息,再大的困难也能够克服。本故事可以说明很多首先是说,人做什么事情的时候只要你的路对,坚定决心,坚持不懈,再大的困难也能克服。还有愚公移山的故事主人公已经活在人们心中。所以他的寿命也是很长的,后人走到他开的路都会有人说他的故事。歌唱愚公移山。很佩服他愿意为大家,能有这么大的坚信。
页:
[1]